首先來說說它的堅固。也許有朋友會問,一座蒙古包無非是用木頭、氈子和繩索搭建起來的,其中最粗的木材也不過一手握粗細,氈子只有薄薄的一兩層,繩索更是司空見慣的物件,這些東西拼湊起來的建筑能結實嗎?其實您大可安心,蒙古包的堅固可是經受住了上千年的歷史檢驗的。要知道,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廣大的歐亞草原之上,這里深處內陸,高原眾多,氣候條件極其惡劣,有些地區的冬季長達8個月之久。大草原的冬天不但寒 冷(最低氣溫能到-40℃~-50℃),而且風雪極大,所以說蒙古包的 堅固與否是事關生死的大事。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計算,一座中型蒙古包大約有300千克重。但是到了冬天,氈子被雨雪打濕以后,它的重量要再翻一倍還不止。若是普通的帳篷早就被壓垮了,而蒙古包卻始終能搏擊風雪安然矗立,這其中必然有過人之處。
蒙古包科學合理的結構體系是確保它能如此堅固的最主要 原因。簡單地說,蒙古包的結構體系可以分成木架、毛氈和繩索三個部分,其中木架是建筑的骨架,起承重作用;毛氈是圍護部分,起隔絕室內外的作用;繩索是將木架和毛氈固定在一起的,因而起固定和連接作用。三種結構相輔相成,保證了蒙古包的穩定。當然,在它們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木架結構體系。蒙古包的木架并不復雜,構件的種類也不多,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三個,即陶 腦(天窗)、烏尼(頂桿)和哈納(圍壁)。自下而上看,哈納圍成一個圓圈,相當于蒙古包的墻壁。在哈納的上面斜搭著數十根烏尼,它們的作用與椽子類似。這些烏尼形成傘骨形狀,把蒙古包的天窗,也就是圓形的陶腦托頂起來。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結構之外,蒙古 包還有木門、柱子等輔助結構。所有結構依靠繩索和皮條相互連接,形成一個既堅固又具有彈性的框架,當受到外力時,連接點會適當伸縮,從而避免了結構的斷裂。